響應生態文明建設 鋼結構修建成戰略儲藏庫
發布時間:[2014-12-17] 查看次數:5371
響應生態文明建設 鋼結構修建成戰略儲藏庫 佛山鋼構數據顯示,2013年中國粗鋼產量為7.79億噸,占到全球產量的48.5%,單從鋼鐵生產數量上看,中國鋼鐵產量開始位居世界鋼鐵產量第一的“寶座”,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“鋼鐵大國”。 但是,假如就此用“鋼鐵強國”來描繪中國鋼鐵產業現狀,還為時過早。因為中國缺乏優質的鐵礦石,自身依賴國外進口,這就導致鋼企在國際鐵礦石市場上缺乏議價權。長期以來,鐵礦石市場價格的波動嚴峻影響了中國鋼企的生產經營活動,一同也制約了對中國宏觀戰略經濟的發展。 對此,有業內專家認為,隨著國務院《綠色修建行動計劃》在各地得到具體執行,以鋼結構修建為代表的綠色修建推行力度加大,帶來對修建用鋼需求增加,一方面能部分化解鋼企產能過剩的痼疾,一同從長久來看,還能為國家鋼鐵戰略儲藏供給有用的途徑。 發達國家“藏鋼于修建” 戰略物資儲藏不可小覷 作為工業生產的必需品,鋼鐵是國家的關鍵性資本。日本、美國等發達國家,對鋼鐵資本戰略儲藏的重視從來沒有懈怠過。 以日本為例,在建造公路時,工人會先在路基上鋪陳一層厚實的優質鋼板,然后灌注瀝青路面。這不僅能大幅提升路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,還不失為儲藏鋼鐵資本的有用手法,很多公路的建設,本即是一個大型鋼鐵庫房。一旦出現緊急情況,路面下面埋藏的鋼板能夠直接用于項目搶修、地震災后建設,甚至軍工生產。 除了用公路儲藏鋼鐵,在很多發達國家,“藏鋼于修建”的戰略儲藏意識早已深入人心。有數據顯示,目前在英國,鋼結構修建中95%的修建用鋼材得到有用回收,其中,10%經簡單加工以后即可重復使用,另外85%則通過回爐等手法再次回收利用。 目前,隨著中國的新型城鎮化繼續緊鑼密鼓地推進,城鎮人口剛性住所需求還將繼續迎來新的增長點,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。對此,中國鋼結構行業第一人,國內首家鋼結構上市公司的掌舵人,浙江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單銀木認為,鋼結構住所作為修建領域最為節能環保的綠色修建代表,具有諸多契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特點:搭建快速、拆卸方便、綠色環保以及高回收率等。 另外,因為鋼結構修建安全抗震,只需通過定期的抗腐保養,修建壽命能夠達到80年以上,因此,從未來國家戰略儲蓄發展視點來看,“藏鋼于修建”,應該是很好的途徑。 鋼結構修建充任“戰略儲藏庫” 藏鋼于民造福萬代 比較發達國家,中國在現有廢鋼回收再利用率上,技術相對落后,廢鋼再回爐率僅不到50%。目前,隨著粗鋼產能的不斷上升,廢棄鋼材的總量也在不斷攀升,很多廢舊鋼鐵無法得到妥善處理,不健康的產能結構造成嚴峻的社會資本浪費。 杭蕭鋼構副總裁陳瑞認為,鋼結構修建擁有修建生命周期長,鋼材回收率高達90%的優勢,一旦能很多建造,鋼結構修建具備成為“鋼材儲存庫房”的潛力。 一同,假如能將鋼結構修建與中國的城鎮化建設,以及保障性住所相結合,很多推行鋼結構修建,這將成為一個龐大的優質鋼材戰略儲藏庫。 對此,陳瑞建議,應該充分利用中國現階段外匯儲藏充足,人民幣不斷升值的利好環境,很多購進優質鐵礦石,把它冶煉成現代化工業的血液——優質鋼材,大規模應用在以鋼結構修建為代表的綠色新型修建中,提升廢棄鋼鐵回收利用率,發揮鋼結構修建“全生命周期”的優勢,將是鋼鐵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性戰略途徑,實現“藏鋼于修建、藏富于民”的戰略多贏發展。 發展鋼結構住所 助力國家戰略資本儲藏 近年來,中國鋼結構修建產業發展迅速,特別是隨著城鎮化加快,激發了新一輪住所剛性需求,為鋼結構住所推行供給了扎實基礎。中國修建金屬結構協會修建鋼結構分會會長黨保衛表明:“從未來發展趨勢看,鋼結構住所是未來鋼鐵行業的主要增長點。” 鋼結構住所施工具有工業化、產業化、標準化等特征,更利于實現“藏鋼于修建”,只有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大力推行鋼結構住所,提前實現鋼結構住所產業化,完成基數積累,才干成功打造“鋼鐵庫房”。 作為鋼結構住所產業化推動者與領導者,杭蕭鋼構在鋼結構住所領域的探索,一直立足技術研發,走在行業發展最前沿。據了解,杭蕭鋼構已經成功申請鋼管束組合結構住所系統專利。陳瑞向記者介紹,該系統是在杭蕭鋼構先前應用于鋼結構住所小區武漢世紀家鄉,以及國內最大鋼結構住所小區包頭萬郡大都城的技術系統基礎之上,進行了革新和完善。 一方面,該系統將大幅降低鋼結構住所的造價,使之與混凝土住所持平甚至低于混凝土造價,使得鋼結構住所的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;另一方面,其核心技術“鋼管束”的使用在增強鋼結構住所安全系數的一同,有用擴大了住所內的可居住面積,為住戶帶來更為人性化的居住體驗,市場前景極為廣闊。 對此,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認為,與混凝土住所不同,鋼結構住所是“全生命周期”的修建。在這個生命過程中,鋼結構修建從建造到拆除,從拆除到回收,從回收到再加工,從再加工到再建造,鋼材完全能夠實現低損耗循環利用。 因此,鋼結構住所一旦得到大規模應用,即是名副其實的“鋼鐵庫房”,這對完成鋼鐵資本的戰略儲藏,實現綠色、低碳的可持續發展,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。 然而,我們應該看到,中國鋼結構修建起步時間較晚。“與美、日等發達國家普遍高于50%的鋼結構修建份額比較,中國的鋼結構修建占全部修建的份額還不到10%。一同,國外修建用鋼量占鋼產量的10%-30%,以中國年產7億噸鋼核算,10%即是7000萬噸。但是,中國現在每年修建用鋼量才不到3000多萬噸。這樣的規模根本無法滿足戰略儲藏的總量需求”,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向記者表明,假如要達到發達國家“藏鋼于修建”的水平,中國鋼結構修建產業可謂是“路漫漫其修遠兮”。 所以,隨著國家經濟改革和產業優化的進一步深入,上游鋼企與下流鋼結構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,提升鐵礦石煉鋼利用率,以及廢棄鋼材回收再利用水平,和鋼結構修建企業一同,才干真實讓“鋼結構修建成為國家鋼鐵戰略儲藏庫房”,實現藏富于民的目標。